新聞中心
農業4.0時代農資如何應對挑戰?
“農業步入4.0時代,中國農資如何應對農業4.0提出的挑戰?需要突破哪些瓶頸?農資的研發與生產如何與發展生態農業相適應?”9月18日,以“農業4.0時代農資研發與生產、農業污染治理與農資企業對策、互聯網+農資、農資電商的瓶頸與困惑”等話題為研討內容的“農業4.0時代中國農資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專家表示,當前,中國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的研發、生產與使用正處在一個十分緊要的關口,如果沒有先進的理念、先進的要素來助力和改造,中國農資要與農業4.0相匹配將面臨重大的挑戰。
何為農業4.0時代?長期從事農業信息化研究的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李道亮表示,農業4.0是以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云計算技術為支撐和手段的一種現代農業形態,是智能農業,是繼傳統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自動化)農業之后進步到,更高階段的產物。從1.0的體力和蓄力勞動農業到2.0的機械化農業,再到3.0的信息化(自動化)農業,***后達到現代農業的******階段4.0。
國務院參事、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杰表示,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生態種植,就要求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產品的研發、生產與使用是******、安全、環保。然而,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一連增”,但環境和土壤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此,農業部提出到2020年化肥、農藥實現“零增長”,實現這個目標,只有通過肥料產品、施肥技術與農化服務的創新,加大對施肥技術指導,在保障糧食安全、減低環境風險的情況下,實現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提升。華南農大資環學院植物營養系主任樊小林強調,實現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目標,那么,肥料創新的著力點應放在對新型肥料的研發上。
那么,如何通過提高肥料利用率來提升農作物的品質?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表示,一是削減農用化學品用量。即通過提高肥料、農藥利用率,減少化肥、農藥、農膜的使用量。二是綜合治理農田土壤的污染,還原良好的土壤生態系統,提高土壤自凈能力,通過提升地力指標來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表示,中國過去50多年的大機械化、規模化、化肥化農業發展模式并不成功,化肥產能極速膨脹帶來是農業面源的污染與生態環境的惡化。小農經濟條件下的中國農業,回歸生態化勢在必行。他強調,中國農業的發展正處于拐點,與之相應的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需要從產業結構上進行調整。我們說肥料產能過剩,根源在于產業結構不合理。表現在:一是產業鏈破碎。從產品的研發、批發、終端銷售、產品的加工制造、倉儲物流、售后服務等方面部門處于分割。二是肥料產業體系不發達,發育不完善。三是產業鏈政策缺位。四是耕地的******度利用導致耕地質量退化。我們常說的東北的黑土地,有機質含量從4%以上降到2%以下了,還有土壤酸化、鹽漬化等等,想恢復起來,不是說一句話就能辦到的。中國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在這樣的條件下搞不了大規模機械化,怎么辦?那就恢復到生態化,即發展生態農業。農業是一個綜合性要素非常強的產業,如果沒有綜合性的種植解決方案,未必會有高投入能產生******益和高回報。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張利庠認為,肥料行業只有實施創新驅動,才能夠推動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緩解產能過剩帶來的壓力。
中國網庫CEO王海波表示,“互聯網+農資”將通過傳統農業的升級助推農資的可持續發展。他強調,農資電商只是個工具,誰依賴的多,誰就會死的更早。中國人民大學農資MBA研修中心執行主任、紫荊創新農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徐子凌認為,農資產品的發展應從重數量到質量、效益并重,從重產品推廣到重為農民做農化服務轉變。未來,資源節約與環境要友好型農資產品將在廣闊的發展前景。
論壇協辦單位、貴州西洋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賈啟彬表示,化肥企業的轉型應從強化農資品牌建設與企業的農化服務工作入手,主動融入“互聯網+農資”中,這是農業4.0時代肥料產業鏈轉型升級企業必須面臨的問題。中糧集團、煙臺華海、浙江奧復托化工等單位的代表參加了現場對話與互動答疑。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沈建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徐小青、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唐忠、湖北宜化集團董事長助理、金沙酒業總經理鄭剛等領導、來自農業科研院所、農資生產企業、互聯網企業、農資經銷商和農民種植戶等方面的代表約400余人相聚一堂,共同探討了農業4.0時代中國農資的前進之路。
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主辦,西洋肥業協辦,中國人民大學農資MBA研修中心、紫荊創新農業研究院承辦,浙江奧復托化工、福建施化生物、煙臺華海國際等多家單位支持。